寿光日报讯(记者 吴晓东 见习记者 李倩)“厅内何时通风、展品何时浇水、遮阳网如何打开……此前很多需要管理人员完成的工作,现在安装了物联网成功运行后,展厅可以自我完成。”4月6日,技术人员傅骞饶有兴致地给记者介绍着,安装在菜博会5号展厅内物联网的神奇功效,“这相当于给展厅安装了大脑,由此展厅便拥有了自我管理的‘智慧’。”
小傅介绍,被称为展厅大脑的物联网,又叫“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其概念是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提出的,起初被称为传感网。随后,中科院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才将传感网正式命名为物联网。
“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作物栽培和情报搜集等众多领域。”傅骞说,“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我国的研究已有多项突破,一些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应用于第十一届菜博会的物联网,就是济南果壳视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新技术。”
“这是传感器节点,它连接有温度、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多个传感器,可以收集展厅内的相关数据。”顺着小傅手指的方向,在展厅一根柱子的上端,记者看到了一个状似室内抽风器的仪器。
在5号展厅内,傅骞逐一介绍着物联网的硬件设备:“那是传感器网关,主要是收集节点传送来的各种数据信息。然后汇总整理,根据已设定的专家策略,发出通风、浇水等各种指令。这不相当于展厅拥有了‘智慧’?”
“物联网还与互联网相通,与手机通信网互联,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网内情况。你看,这就是5号展厅内现在的实际情况。展厅内的11个节点、多处摄像头采集的图像都可在手机上看到。”傅骞把手机递给记者,“这样,除了网络可进行自动管理外,技术人员也可以随时随地对展厅进行遥控管理。这项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蔬菜大棚中。”
傅骞说:“物联网系统在5号展厅投入运行,是此项技术在中国农业中的首次成功试点。它不仅适用菜博会,还可用于蔬菜大棚中。将来实时采集的传感器数据与传统的种植经验相结合,形成适合寿光本地种植特点的专家决策库,可及时控制,自动调节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功能指标,使农作物始终处在最佳的生长环境中。”
物联网能够精准指导农业种植,可以大大降低种植成本,实现节能增收。小傅估算:“蔬菜大棚实施物联网系统后,可以节约灌溉成本40至60%,降低肥料成本30%左右,病虫害防治成本减少25%左右,农民的劳动强度将降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