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雪山(重庆邮电大学讲师、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 (西南大学) 博士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影响,加之娱乐领域的深度产业化,一些商业资本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博取人们的关注,迎合现代风险社会中部分群体为缓解压力、摆脱焦虑、逃避孤独而渴求感官刺激、追求肤浅快乐的心理需求,包装打造出了靠颜值外表、“人设”吸引粉丝的明星偶像,制造流量,并从中牟利。在这种“泛娱乐化”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兴起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悄悄助推着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此推动下,从理性形态向感性形态转变、从知识群体向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渗透,呈现出新的形态和特征。
网络传播中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引发的历史虚无主义,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弱化”效应。历史英雄人物,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杰出代表。历史英雄人物身上的优秀品格,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的集中体现。正如习所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明星偶像崇拜兴起之前,青少年大多崇拜各种历史英雄人物,比如著名的爱国英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德模范等生产型偶像。随着明星偶像崇拜的兴起,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崇拜对象转向了娱乐明星、“网红”等消费型偶像。近年学界开展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演艺明星、“网红”稳居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前列,远高于各类历史英雄人物。此消彼长,“弱化”效应明显。其实质是“泛娱乐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对历史英雄人物榜样的软性解构。尤其是一些年轻偶像明星在主旋律影视剧中扮演革命英雄人物时,总给观众一种别扭的感觉。因为从根本上说,革命英雄人物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这些偶像明星身上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符号是完全冲突的。长此以往,青少年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认知和认同必然不断被削弱。
第二,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虚化”效应。在网络影视剧中,偶像明星的加入被视为收视率和关注度的保证,偶像明星的加盟能给背后资本带来巨大利益。因此,近年推出的一些古装历史剧、革命历史剧纷纷邀请青春靓丽的偶像明星参演,甚至专门为流量明星量身打造影视剧内容。但是,一些年轻偶像明星表演功底不够扎实,对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和历史人物思想的理解不深刻,只会按照青春偶像的“人设”耍酷卖萌,矫揉造作,表演浮夸。服装道具、环境场景务求精致华美以映衬其明星身份,视频图像也被后期技术处理得美轮美奂,力求展现偶像明星的完美形象。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产出的“八路军住别墅抹发胶”的“抗战偶像剧”,一播出即引来一片批评之声,被迫下架。这些为了流量而过于倚重和凸显偶像明星的做法,严重背离了历史的真实性。历史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剧成了偶像明星的走秀场。这样的历史剧,聚焦明星偶像,虚化历史真相,传递给观众的,往往是扭曲了的历史观。
第三,一些劣质偶像明星历史虚无主义言行对粉丝的负面影响的“强化”效应。近年来,一些劣质偶像明星接连爆出历史虚无主义言行,引起公愤。有的明星无视民族苦难、践踏民族大义,在靖国神社前微笑合影、到乃木神社参加婚礼;有的从文艺明星跨界为“历史专家”,信口开河,戏说历史,制造和传播谣言,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还用“倭寇”攻击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些明星的不当言行,实际上否定了中华民族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进行艰难抗争、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否定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性、正义性、正当性。这类明星虽然为数不多,但由于其偶像身份,影响更加恶劣,产生显著的“强化”效应。如有的明星因不当言行受到广大民众强烈批评和时,竟有一批狂热粉丝顽固地为其辩护,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在喧嚣的网络环境中,一些明星偶像崇拜助推了历史虚无主义,会造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首先,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传递了错误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不利于民众加强国家认同,破坏国家长治久安与和平统一;不利于民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甚至会影响民族的团结进步和谐;不利于民众树立文化自信,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其次,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群体是明星粉丝的重要来源,其“三观”尚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对错误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和抵抗力,因此,青少年最容易受到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产生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针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应该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开展好“四史”教育,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人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力和抵抗力;加强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抵御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第二,依法加强对相关资本的规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对明星经纪公司、演艺公司、网络平台等进行规范和引导,避免资本无序竞争;坚决泛娱乐化,破除“唯流量论”;制作单位严把质量关,树立正确审美导向,从剧本编写、演员选用、道具制作、执导拍摄、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影响,致力于打造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好作品;对“饭圈”乱象进行持续的规范和整治。第三,文艺工作者要加强自律与他律。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知识和相关政策法律学习,强化使命担当,涵养人格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努力做有高尚道德操守的文艺工作者。同时相关主管部门、社会组织要加强监管,坚决违法失德人员。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