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延安的许多作家艺术家相继收到请柬,于1942年5月齐聚杨家岭,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同志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一鲜明论断。
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打造了一座长12米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参会者大合影墙。黑白影像中,定格下当年一个个朴素而振奋的面庞。
同志在这次座谈会上向广大文艺战士发出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2014年10月15日,习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线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群英荟萃、少长咸集。习来到文艺工作者中间,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同大家一起分析现状、交流思想,共商文艺繁荣发展大计。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座谈会上,的一声声叮嘱振奋人心,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方向。
相隔72年,“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新时代的光辉与延安文艺“灯塔之光”交相辉映,成为我国文艺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
习对文艺工作有着自己的感悟。他不仅多次表达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还曾在多个重大场合强调文艺工作的重要性。
8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的话发人深省。
文艺工作必须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的命题。
谆谆叮嘱:“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人民作家柳青蹲点农村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的故事,让印象深刻。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穿过大风雪,走过大草原,我的勒勒车来到你面前,从此你会明白我的歌,为什么永远唱不完……”在内蒙古的广袤草原上,一支支乌兰牧骑以天作幕,以地当台,深入到各地农牧民群众中,为他们随时随地演起来。60多年来,乌兰牧骑队员们始终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曾不止一次点赞乌兰牧骑,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8年6月6日,在上海影城一号大厅,电影表演艺术家、年逾八旬的牛犇向中国党旗庄严宣誓,加入中国。
2018年6月6日,83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加入了中国。19天之后,给“新党员”牛犇写信。
“几十年来,你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把为人民创作作为人生追求,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塑造了许多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受到人民群众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的肯定勉励了牛犇,也给全国文艺工作者带来巨大鼓舞。
2021年9月14日,在陕西考察的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小院里,红红火火的陕北大秧歌扭起来,喜气洋洋。饶有兴致地观看,语重心长地叮嘱:“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
“人民是文艺之母。”要求,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艺术的回望与传承中,家国情怀的印记清晰可见。
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在的关心推动下,一系列促进文艺工作繁荣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一系列文艺新政激浊扬清,风清气正的文艺环境和行业生态加快形成。
“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用歌声凝聚力量,用舞姿传递真情,用画笔描绘美好,用相机定格感动,书写着人民的伟大实践,记录着时代的进步足音,开创着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这是盛典仪式。
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音乐会《信念永恒》,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中华儿女》、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一系列围绕党和国家重要节点举办的重大文艺活动,以爱国情怀、民族气概、英雄气节的强大正能量,奏响民族复兴路上一个又一个强音。
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大决战》《跨过鸭绿江》等打破了主旋律影视剧传播的“次元壁”,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传统文化节目频频“破圈”;舞剧《只此青绿》、昆曲《牡丹亭》等多部力作叫好叫座、一票难求……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激发广泛情感共鸣。
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焰火表演。
从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的“二十四节气”创意倒计时,到展现文明交流交融的“黄河之水”幻化成“冰雪五环”;从寓意开放共享的“中国门”,到展示文明与成就的“中国窗”;从19首世界名曲同中国大好河山的相互辉映,到将橄榄枝和“中国结”意象融为一体的“大雪花”……新意盎然、令人叹为观止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让世人领略了中华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和合共生,感受到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气象。
80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启了人民文艺发展的崭新纪元;复兴路上,“文艺为人民”的旗帜愈发鲜艳夺目!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